浅析铜錾刻工艺与传承

文·倪荣珍

      铜錾刻工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百花中的一支奇葩,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代的金银錾刻是錾刻工艺的第一高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紫铜錾刻起于明代,兴于清民,其品种之多,内涵之大,超乎想象。錾刻工艺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兴起来的,有资料记载,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化而来,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的文物标本可知,这种技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铜錾刻工艺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铜錾刻工艺的技法有平面雕刻、浮雕制作、铲雕、镂空雕刻(也叫透雕)还有剔地錾刻(简称地雕)等。
      平面雕刻为之简单,它是直接用錾子工具在铜板上对设计好的图纸进行的雕刻,刻出的肌理线条,我们一般称之谓平雕(或毛雕),錾刻好之后把多余的边角料用錾子把它錾掉就可以打底纹了(底纹有珍珠地纹,还有麻纹),平面雕刻用的比较多,因为它工序简单,价格实惠,所含盖的技术含量不高,象我们厂里经常给日本客户生产的佛坛金具,还有日本寺庙建筑,它里面都要用到这些铜錾刻工艺生产的金具来进行装修。
      浮雕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铜錾刻浮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繁琐,它是先将设计好的图纸在铜板上用各式各样的錾子工具雕出各种不同的纹饰,然后将初刻好的产品进行焠火处理,使之变软,再将焠火之后的产品放在大的铁柄上进行锻打,下面垫一块橡皮,因为铜材的特性柔软,延展性强,在锻打的过程中材质会变硬,又要进行焠火处理,所以每件铜錾刻浮雕几乎都要经过若干次的锻打再焠火的反复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浮雕效果。接下来就是要錾花了,錾花就是用各式各样的錾子工具对已经锻打好的浮雕进行雕刻,我们也称之谓雕花。将锻打好初形的浮雕产品贴在固定的胶板上,这些胶板都是自制的,它是用松香、滑石粉和植物油按1:2:0.2的比例熬制的,使用时将胶烤软就是。錾花是制作铜浮雕最关键和重要的一道环节,因为这道工序是决定一件作品的好与坏,这就要求艺人们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精湛的技术,和操作经验,故一件好的精美铜錾刻作品倾吐了艺人们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它在制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手工制作的铜浮雕它和现代铸造的铜工艺品、雕塑最大的区别就是精细度特别高,每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就是同一个艺人生产的两件一样的作品它里面有的细节部分都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
      铲雕的工艺技法是将设计好的图纸贴在铜板上后,将它固定在胶板上直接用铲刀(它是用高速钢打制的錾子工具)铲出来的线条和纹饰,一般做铲雕作品的时候要求艺人们臂腕上的用锤功夫要相当的娴熟,将线条巧妙的铲在铜板上,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镂空雕刻是将錾刻好之后的铜产品(平雕和浮雕)进行镂空,保留有图案的部分,镂空雕刻比较费时费力,把那些没有图案的部分錾掉,使之成为通透,然后还要进行锉边处理,使之线条流畅,没有毛刺,看上去比较清爽干净。
      剔地錾刻,我们将它称谓地雕,地雕是铜錾刻工艺中最花时间的工艺,它是将锻打好的初形的铜产品,把没有图案的部分进行挖底,也就是用铲刀把那些没有图案的地方铲低0.51.5毫米左右,使之花纹突出,呈浮雕状。所以剔地錾刻工艺它一般用的铜板厚度都在22.0毫米以上,因此种工艺生产制作比较缓慢,时间周期较长,成本高,所以不是客户特殊要求,一般都很少用此种工艺制作。
      铜錾刻工艺生产的每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当人类社会进入大工业时代,机器和模具大量制造出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无论多么贵重的材质或者多么精巧的设计,都无法改变因为冷冰冰的机器大量重复而导致的丧失个性的现实,因此我们才会怀念手工,才会去寻找传统,的确传统手工铜錾刻工艺是缓慢而且艰难的。比如我们自己在今年参加的2014年迎新春江西工艺美术馆举办的“江西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里的作品“九龙戏珠”大赏盘,光雕出一个龙头的发线和头部特征就需要更换十多种工具耗费1天多的时光,但是这一切又是值得的,因为当人手在创造铜錾刻作品的时候,倾注了我们自己所有的热情,思想和技艺,手工铜錾刻作品是温暖的,有生命的,独一无二的,古人曰:黄金有价,艺无价。   
      在当今各种金属工艺品盛行的今天,手工铜錾刻工艺品也越来越受到一些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和喜爱,因为铜本身就象征着富贵、豪华、庄重、温馨的文化物质,更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金属,而且耐腐蚀,不易受损,化学活性排列的序位很低,仅高于银、铂、金、因而性能稳定,铜暴露在大气中,还能自行产生氧化铜膜的保护层,所以铜材料在理论上的寿命是三千年以上,这也是收藏爱好者选择收藏铜艺品的缘由之一。
      今年笔者为了参加江西工艺美术馆举办的2014年迎新春“江西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打造的两件作品,一件是九龙戏珠大赏盘,作品尺寸为60.8cm*60.8cm,另一件作品是“百鸟朝凤”画筒,作品高37.5cm,直径28.5cm。从设计制图到制作完工花了我九个来月的时间,参展前我本人也想看一下我自己这22年来一直从事的铜錾刻工艺到底能够打到多少分,对自己技术的一次考证。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品“九龙戏珠”大赏盘在这次迎新春“江西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上荣获金奖,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永久性的珍藏,当江西工艺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喜讯的时候,激动的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曾几何时,有的时候我都想改行,怕自己坚持不下去,一是现在的市场难做,二是因为铜錾刻工艺非常复杂,技术难度大,学此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人做了几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不过今后我不会再有这种不做的念头了,我一定会在我有生之年继续把我酷爱的铜錾刻工艺这种技艺一直做下去,做出更多好的精品,今后还要把它传给我的后人。
      历史上錾刻工艺的传承,多是在小手工作坊中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的形式出现,也没见过此种工艺的系统教材和专著,都要靠学此艺者自己去琢磨、钻研,刻苦练习,积累经验,所以很容易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加上有些匠师欲传无人,或是思想保守不愿传人等缘故,至今能够全面而熟练的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此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衰退的状况,所以我呼吁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社会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我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铜錾刻工艺这种技艺不断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2014年4月29日 00:0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