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艺术的民族性

文·肖颖

      在讨论这一话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艺术的世界性。只有明晰了这样的两个完全排异,又相互融合的概念之后,我们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展开讨论。首先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然而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所以可见,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而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1)已故的吴冠中老先生,有着丰富的东西方文化阅历,也试图利用自己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集.(2) 在此暂且不论他的成功与否,那是历史和后人的事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老先生一生都是,在油画与水墨之中不断的实验着,我想他也在其中纠结着。始终不能把两者尽如人意的联姻,完美的呈现.“水墨情节”在老先生的艺术生涯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晚年也是澄静于水墨之中了。再后来好些晚生毅然秉承前辈之精神,利用调色油与油画颜料在麻布上,反复的做着“皴”“擦”“点”“染”;却始终不能达到水与墨之间的默契,无法体现出水墨之交融的调和,以及调和之时那不可预计的偶然之美。所有的这些依靠水墨等中国画材料来体现的材料之美,在用调色油与亚麻布完成的“中国特色”的油画中是荡然无存的。这好比是让个洋妞穿上中国的旗袍,结果是:她健硕的体型可能会涨裂质地柔软,薄如蝉翼的丝绸;更别说是把中国旗袍之含蓄内敛的气质展现出来。
      抱有如此言论,很多人会说:如此这般,我们就只有跟着学习,继承,不能去创新,融合了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在对领域原有的知识有深刻了解,有扎实的理论,实践的基础之后,才能够开展。比如,中国画材质笔、墨、纸、砚的特性,以及它们各自在使用,可以发挥到极致时的优点和局限。如此我们才能找到绘画媒材的突破点。让我们用辩证的方法来看:每件实物都有两面性,理智的人是弘扬它优越的方面,规避它不足的方面。然而,有些人却有着“民族情节”,在任何地方不考虑材质因素等客观条件,一味的贴标签。试图把民族的摇身一变,使其成为世界的,这种急功近利,走捷径的做法,在设计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一个参加国际比赛的水龙头的设计,设计者没有在功能性与便捷性上面多动脑筋,却在产品的外形上绞尽脑汁,最终贴上了“民族性”的标签---用一顶封建王朝皇帝的帽子替代了简单的水龙头的把手。然而老外对于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多少是有所敬畏的,你一旦搬出老祖宗的东西来,是可以暂时唬得住老外的。可是时间只是一晃,等他们醒悟的时候,就对现代中国人产生怀疑。这可谓是极具代表性的反面证例了,这种做法依稀让人回忆起上个世纪初在欧洲泛滥的装饰主义。(3)
      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爆炸等等诸多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艺术层面上,多元化、全球化,是现代艺术的现状。用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来讲,就是“天下大同”。千百年来,中国的“天下大同”是以消解外来文化,甚至改变“蛮徼”文化的内核为达成目的。而现实意义下,全球化应当是尊重不同文化类型,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为达成目的的。面对这样的包容性,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度。我们应该理智一些,淡定一些,真诚一些,只有这样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情态中稳定、平衡下来。借鉴一下中国古代的禅宗思想及道教文化,中国艺术的民族性若可提升至世界性,一定是在精神层面的。古法中国水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强调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4)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意境与精神层面,是可以生发为世界性的,而且是有着先进性的。再此引用禅宗的心性学说,(5)不光是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世间为人之态度: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禅宗是为中国佛教最具有中国气质的宗派,可谓是中国民族性的最高最佳之体现,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中国的禅文化已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艺术这里指的是现代中国的艺术,若想屹立世界艺术之林,亦应顺应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式标签,肤浅的套用传统的,民族的符号。在深厚的文化沉淀中,寻找到一条真正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发扬民族艺术文化,又能融合至世界之大同的艺术语言方式。中国民族性的艺术价值观应该是:内在的,原生的,自然的,有节度的,士人化的。

2014年4月30日 00:00
浏览量:0
收藏